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职业教育要提前做好谋划,以改革适应现实需求。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本期,我们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与专业学者一同探讨:如何打造一支能提升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适应性的师资队伍。
——编者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助力职教师资走出校园 走进一线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组会上就教育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领悟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让常年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倍感振奋。“近年来,我国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已成为培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的核心阵地。从制造强国建设到脱贫攻坚战役,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乡村振兴战略,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百万职教师资队伍的辛勤奉献。”许玲表示,职业教师不仅关系着千万学子的职业发展,更是铸就“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力量。“总书记在联组会上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提前做好谋划,以改革适应现实需求,这无疑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赋予了更高的使命。身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我们应聚焦问题、精准发力,提出更扎实、更具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以携手打造一支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回应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直面职教师资队伍的成长荆棘
在深入研究与大量实践调研的基础上,许玲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条分缕析,她指出:“总体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历经了三个关键阶段。”
“1979年以前,尚处于初步探索的萌芽阶段。彼时,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传统的‘学徒制’模式,以老带新、口传心授,在实践操作中传递技艺。由于缺乏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院校,技工学校的师傅大多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中选拔而来,他们实操经验丰富,但整体上看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入到体系化阶段,专业化取向愈发明确。过程中,有两项工作更是意义非凡——1979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教育部向国务院呈报《关于增设四所技术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提出设立专门性的职业教育师范院校,以培养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1995年,我国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确定了更加明确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在此阶段,得益于相关院校的定向培养,我国规模化的专业职教师资队伍初步成型,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自2022年起,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正式迈入专业化纵深发展的全新征程。这一年,教育部精心制定并颁发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育明确了实践方向、提供了实践方案。”
谈及梳理这段发展历程的意义,许玲表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精准锚定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未来航向,更能让我们清醒洞察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毕业的学士、硕士、博士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主力军。许玲进一步指出,“这样的新生力量为职业教育带来了高水准的学术知识,保障了职业教育的理论深度。但倘若从辩证的视角审视,便会发现这种教师队伍的组建与输送模式存在一定短板。职业教育有其与生俱来的独特属性,它扎根于产业一线,与行业生产紧密相连,需要教师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实际运作、前沿动态有切身且深入的了解。但现实情况是,当前大部分职教师资从校园到校园,缺乏实践锤炼。如此一来,他们难以真正洞悉社会各行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与现实走向,这无疑在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隔阂之墙’,使得二者在适应性方面出现偏差。”许玲言辞恳切。
要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
在许玲看来,近些年来,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产业生产模式同样经历着深刻且迅猛的转型升级。“这一系列变革既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开辟了新的天地,也抛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难题。因为过往潜藏于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中的问题会变得愈发凸显。让职教师资走出校园、走进行业企业一线,这是当前的职业教育必须直面的困难。”许玲语气坚定。
“近年来,产教融合一直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热词,各方都在持续推动落实。不过,单从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维度审视,就能发现距离达成理想的产教融合状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常年奔走在职业学校和用人企业之间的许玲发现,如今,被职教人苦恼多年的产教融合过程中“院校热、企业冷”式的问题仍然广泛存在。
许玲表示,当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两大关键难题:一方面,一套体系完整、运行有序、常态化落实的,促进企业工程师进入职业院校任教的规范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企业中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难以顺利进入职教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虽有政策导向支持职业院校师资前往企业开展深度学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多环节浮于表面,未能真正深入、有效落地。
“比如,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职教师资究竟该精准对接何种类型的企业?进入企业的详细流程、规范步骤是什么?进入企业后,教师能够得到哪些切实的资源支持,包括技术指导、资金补贴等?还有,学校该依据怎样的标准科学合理地核算教师在企业期间的工作量?”面对这一连串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将现有制度文件从纸面落实到行动,怎样把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产教融合”理念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的具体方案,在许玲看来,这都是系列改革亟须回应的现实问题。
“此外,现行的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评价与激励体系仍过度依赖传统的教育领域的指标,缺乏对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制度化支持与明晰化的制度,这也进一步制约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许玲坦言,这也导致不少职校存在惯性及惰性,不愿意将职教教师派往行业企业进行深入学习。
让企业也“热”起来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有序发布,为深入推进职教师资队伍深入企业学习指明了方向。
“但若想打通相应实践的‘最后一公里’,还需各地政府部门、各行业企业、各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共谋良策。”许玲提出,直面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冷”的现实困难,还需更加明确企业在系列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主体利益。“总的来看,在当前的产教融合实践中,我们对职业院校的管理会更体系化、更完善。但行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前端’与‘后端’,无论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是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它们的需要都必须被倾听和转化,由它们所命题的答卷都需要被作答与回应。”
面对企业有时接受学生实践尚存在困难的现实,要怎么做才能让企业主动迎接职教教师的深入实践,借助对他国职业教育成功实践的深入分析,许玲更具体地建议道:
“我们不妨转换视角,立足企业端深入挖掘问题根源,进而构建更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如德国会为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授予‘教育型企业’称号,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过程,不但可以让企业深受职教师生的认可,保证了它们人力资本的后备供给,同时还能确保其在行业内部收获较高声誉和影响力。”
“具体而言,要着力完善针对企业的多元激励政策体系。例如,在财政补贴方面加大力度的同时,配套实施更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参与产教融合带来的‘实惠’;还可以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程度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指标范畴,从软约束层面促使企业主动担当。”
“要全方位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真正意识到参与相关实践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荣耀、一种担当、一个机遇。”
……
面对未来,许玲满是期待,她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可以让更多的职教师资能真正走出校园,走进一线,同时为职业教育与时俱进,提供更多信息,建立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