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从边缘到融合:家风文化在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价值重塑与场域拓展

作者:贾文胜 王承瑾 徐坚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日期:2025-07-25


【摘要】在职业教育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提升文化育人成效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当前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存在逐渐“边缘化”、教学形式单一、教育场域断联等困境和挑战。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有机融入有助于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创新发展。故此,基于文化记忆、建构主义和场域理论等建立学理分析框架,阐释家风文化促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价值逻辑,并从价值观融合、教学实践融合、多方协同融合三个维度,勾勒出家风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行动图谱。

【关键词】家风文化;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职业教育;立德树人

【引用格式】贾文胜,王承瑾,徐坚.从边缘到融合:家风文化在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价值重塑与场域拓展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12):65-73.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文化育人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当前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重技轻德”的倾向,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尤其是对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职业价值观的培育,缺乏有效的内容支撑与落地路径,导致其在现有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层面容易被边缘化。

“家”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概念,它寄托了中国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美好期许,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追求。钱穆先生谈及中国文化时曾指出:“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家庭也是道德体系生成的起点,伦理价值发展的根基。在“家”的基础上衍生出“家风”概念。“家风”是指家庭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道德风尚,家庭则是承载家风的核心场域。

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厚重的人文积淀与道德指向,其内在的伦理智慧与价值规范,本质上与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因此,重新审视家风文化在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价值,探索其融入文化育人的路径与实现机制,不仅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深走实的现实需要。

一、家风文化对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家风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起点,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微观层面上的具体投射。从人类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的视角看,家风不仅体现了家庭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自觉,还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是维系家庭及社会内部秩序和代际传承的文化机制。自古以来,我国优秀家风被记录、传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伦理智慧与修身理念,留下了众多经典的家训、格言、家风故事、家风精神,成为后世家风的重要参照。

进入新时代,国家也在提倡家风建设,强调家风服务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标志着我国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视再上新台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优秀的家风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一种稳定且持久的集体价值认同,其所蕴含的道德引导和人文熏陶要素,构成了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

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职责,承担着培养“留得下、用得上、立得住”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技术技能,还要达到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的新高度。家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伦理规范、道德智慧和价值观念,能够为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引领,这与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功能形成价值耦合。家风文化所蕴含的忠诚、勤俭、诚信、责任、尊老爱幼、敬业奉献等核心价值,与职业教育强调的“德技并修”等职业理念高度契合。

因此,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中的融入,能有效消弭职业教育育人过程中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间的裂隙。不仅有助于破解当前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被“边缘化”的现实困境,也能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注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此外,将家风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实习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还能推动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的融合共生,进而形成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协同推进的新格局。

二、家风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2025年2月,教育部印发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新标准系统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的教学要求,提出进一步强化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培养的目标。这要求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但是,文化育人在当前职业院校育人体系中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存在着理念意识不强、实践路径单一、教育场域断连等现实困境和挑战。

(一)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面临“边缘化”困境

职业教育强调以技术知识为核心的实践能力培养,在育人实践中容易出现重技能、轻素质,重知识传授、轻文化传承,对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片面化。这种技能至上的“本位主义”,虽然契合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但对学生认知、思维、情感、态度乃至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不够。

首先,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存在边缘化趋势。职业院校工具理性导向的办学逻辑使得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技能优先特征。如,新教学标准规定,中职、高职专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职业本科原则上不少于60%,这在客观上使得文化育人相关课时不得不压缩。而在实践中,部分院校和教师认识缺位进一步拉大二者差距,导致文化育人相关课程数量偏少、质量不高、课程内容缺少文化育人新理念的引入、专业知识教学与文化育人存在脱节等情况。

其次,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存在功利化倾向。文化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和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领域。然而,当前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相关课程普遍存在定位模糊、设计缺失,导致“水课”化、碎片化倾向。相关课程教学不仅面临着课时被压缩、难以充分展开教学的困境,更因教学资源开发滞后,使得教学内容零散拼凑,课程设置、授课内容随意性大,形式单一。

(二)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面临教学形式单一的挑战

文化育人不仅是一种价值引导,更是一种教育方式。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中往往流于表面,课堂教学常常简单因袭,缺乏创新形式,课外育人往往形式单一、内容雷同,感染力和实效不足。据2023年度《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在课堂育人和课外育人的满意度分别为89.53%和88.97%,高等职业院校课堂育人和课外育人的满意度分别为85.45%和83.93%,低于思政课教学、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满意度以及总体满意度。显示出当前职业院校课内外育人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文化育人教学模式固化于传统讲授。具体体现在课程局限于以教师为中心,大多依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 文化传递限于表面认知和抽象讲授。大部分课堂教学仍采用PPT展示、知识讲解等传统形式,难以适应新时代职教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

其次,课程资源内容简单过时。文化育人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与学生认知习惯脱节,缺少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可视化、交互式资源,脱离了学生软实力提升的共性特点和实际需求。文化育人教学的典型案例库内容更新不足,缺少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相契合的职教当代案例。

最后,教学课程和活动载体缺乏创新。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课程多以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零散开设,未与思政教育、企业文化、创新创业教育等专业课程融合,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文化活动往往呈现“就活动搞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把文化育人与校园文化活动简单画等号,未能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与学生的深度认同。

(三)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面临教育场域的断连

文化育人实践的有效性依赖于校内外多元场域资源的整合与互动。然而,当前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未能充分嵌入职业院校育人全链条和全场域,大多仅局限于学校内部,与“企家社”等关键文化育人场域间存在明显割裂,缺少深度联结。

首先,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校企协同不足。校企缺少互动融合,校外文化育人实践平台缺失,与文化育人相关的校企合作,或“全而不精”“多而不优”,或“校热企冷”“合而不深”。企业实训、学徒制培养过程中,文化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不足,未能与企业实习、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职业教育核心模块形成联动,难以及时响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相较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扎根于本土技能文化土壤,以企业为本位的特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往往存在浅尝辄止,以及企业文化入校造成育人商品化、功利化和形式化等问题,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在企业载体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校地协同不足。当前,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与地方文化机构、社区组织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多是零散、短期的合作。一些院校虽有意识地引入地方文化资源,但因缺少统筹规划和具体定位,难以形成有实效、有内容的落地,未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体系,使得文化育人的实践场域稀缺,社会影响力有限。

三、家风文化促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逻辑关系与价值重塑

家风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成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支点和抓手。通过“文化提炼—认知内化—实践场域”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融汇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场域理论,阐明家风文化在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价值内涵,厘清文化育人融入职业院校育人体系的基本逻辑。

文化记忆是起点,为理解家风文化的历史根基与精神内核提供了支撑。承载中华文明延续的家风以其跨代际的文化编码形式,构成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母体和道德源泉。建构主义是树人,从学习认知的角度揭示学生如何在生活经验与教育情境中实现价值内化和意义建构,凸显家风文化在文化育人过程中推动学生自主认知转化与价值认同的积极作用。文化记忆的“输入”与建构主义的“加工”互为支撑,共同促成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在发展。场域理论是行动,引入多维社会实践视角,强调家庭、学校、企业与社区等多元文化育人场域的协同互动,为文化与认知的转化提供了实践空间,也强化了知识、情感与行为的统一逻辑。三者在“实践—内化—再实践”的逻辑链条中环环相扣,系统构建了家风文化在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中的嵌入逻辑和价值重塑路径。

(一)文化记忆支撑家风成为文化育人的“DNA”

文化传承是职业教育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重要表现。文化记忆概念是指“包含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可以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文化记忆理论强调文化可通过符号、仪式、传统等载体,在社会群体中得以传承和再生产,塑造群体认同和个体价值观。文化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结合时代特征不断被再编码,新编码的内容会被原有的文化记忆体系接纳和存储,进而被下一代人再生活化,如此往复,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不断焕新、生机勃勃的文化记忆。家风正是文化记忆体系的重要单元,它不仅承载着家族伦理和行为规范,更在代际传承中不断适应时代变迁,实现文化的更新和再生。

家风具有“DNA”式的遗传特性,在代际传承中通过语言、故事、仪式、习俗等方式不断被再编码和再生活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经济结构都会影响家风的具体内容。如,曾国藩以“勤、俭、孝、友”规范族人的行为,黄炎培教育子女“理必求真,事必求是”,大国工匠徐立平用“精益求精”“把平淡工作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的信念影响子女。传统家风与现代职业伦理、社会责任、创新精神等紧密结合,形成契合新时代发展的职业道德观念。这种适应性和延续性,使得家风文化不仅是私人领域的道德约束,更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公民素养、社会秩序与国家治理。

家风文化的融入不仅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提供了有力抓手,也为塑造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提供了重要路径。职业精神包括敬业、诚信、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等,这些要素与家风文化高度契合。许多传统家风家训中强调的“修身立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谦虚谨慎”,正是现代职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能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并提高职业忠诚度和归属感。

(二)建构主义推动家风融入文化育人的认知重构

建构主义是探讨人类认知和学习的一种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中的心理过程及主体地位。当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要“以人为本”,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职业知识的获得并非仅是外部世界的直接映射,也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经验重组和社会互动逐步建构的结果,其核心理论框架包括职业知识建构的主动性、社会交互的驱动性和情境嵌入的必然性。换言之,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不仅涉及对外部知识的接受,更依赖于个体经验的整合与重构,通过互动、反思和实践来实现深度理解。因此,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应当注重优化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式,提供适切的工具、技术与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真实情境,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通过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自主学,促进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是对人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破译。个体的道德发展并非被动接受外部规则,而是在社会互动与实践中不断调适和深化,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能动升级。在此视角下,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应当顺应认知建构的规律,与经验、意义整合、情境整合。家风作为一种深植于生活经验中的源自实践的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能够成为引导职业院校学生道德认知自我建构的重要资源。

首先,家风中的伦理实践和道德规范与职业院校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高度契合,有助于实现文化育人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经验的整合,激发学生的职业文化认同与遵守职业道德的内在动机。其次,家风文化所承载的价值意义能够赋予文化育人学习以方向性和情感关联,促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理解其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完成意义建构,进而实现学习内容的内化与迁移。最后,家风文化的传承多基于家庭情境、生活实践和工作经历,适合通过沉浸式、场依存的教学方式加以呈现,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真实问题与情境中体验价值、理解规范、建构认知,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跃迁。

(三)场域理论赋能家风促进文化育人的协同再生产

场域是“存在于任何社会空间或者特定语境中的客观性网络或者关系构型”,每个场域内部都存在独特的运行逻辑和规则。行动者的社会实践是场域、资本和惯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一定的场域中凭借各自拥有的资本,在特定的惯习规范和指导下,为提高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以及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所采取的行动。场域理论认为这是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基础机制,职业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场域,不仅能传授职业知识与技能,还能通过文化资本的传递影响个体的社会阶层流动。

此外,场域理论还强调职业教育不应仅发生在课堂,还涉及家庭、社区、企业等多个社会场域,多采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研合作等多主体协同合作形式。家风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过程中,家庭、学校、社区、企业作为不同的社会场域,各自具备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功能定位,只有通过多主体协同互动、相互融合,才能实现家风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知行转化。

企业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发展的实践场域,其日常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和职业伦理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有直接影响。家风文化的现代转化,也需要在企业场域中与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结合,使其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以应用和深化。企业场域作为连接教育与职业的桥梁,将严谨、创新等职业抽象理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实践的职业行动范式,不仅帮助学生从教育向职业过渡,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形成。

家庭是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场域,家庭作为家风文化的原始场域,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家风伦理实践和言传身教等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惯习。职业院校应利用好家风文化这一载体,促进家风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再生产,使其超越家庭范围,成为学生职业成长的重要支撑。

社区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多元性特征。社区场域的融入有助于将个人道德修养拓展为社会责任感,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在更广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体会家风文化如何影响社会运行。通过深入社区场域,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互动中强化规范意识与集体观念,理解个人道德与社会秩序的共生关系,助力从个体到“社会人”的身份认知的进阶。

在“校企家社”四维场域的互动协同下,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之外,还能养成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成长为有个体修养、守道德规范的职业人才,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四、家风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从价值观融合、教学实践融合、多方协同融合三个维度,构建家风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行动图谱,形成“校企家社”合作并进、“学践融合”的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新机制,促进家风文化在当代职业教育语境中的再生转化、深度嵌入与拓展,推动职业院校技能教育与文化育人的协调发展。

(一)价值观融合:家风文化的创新传承转化路径

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可将厚植家国情怀、塑造职业道德、培养工匠精神作为抓手,注重将家风中的家国情怀、尊师重道、责任担当、诚信为本、爱岗敬业等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搭建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德育体系。

家风文化与职业道德相融合,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开启价值整合的新路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而家风文化所蕴含的忠诚守信、敬业乐群、克己奉公等价值理念,与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高度契合。因此,家风文化与现代职业价值体系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激发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更是重塑家风文化现实功能的重要途径。

在家风文化的当代表达中,要积极寻找与职业教育契合的价值支点,并探索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转化策略。如,将“忠孝”观念内化为职业忠诚与敬业精神,可通过“岗位责任挑战日”等活动、工匠拜师礼等育人仪式,激发学生对职业使命的庄重承诺;将“俭让”精神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与团队协作意识,结合“校园碳足迹调查”节能环保项目式学习、社区节水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节用利他”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将“慎德”精神升华为工匠精神中的严谨态度,可通过“技能失误复盘日”“技能精度评比”“慎行于心”主题展示课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觉与细节意识。

将传统职业理念融入新时代职业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如“敬业乐群”“业精于勤”的传统训诫,体现了传统家风中对职业操守的重视。在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农耕生产还是工商业活动,家庭教育均强调勤勉为本、专注为要,将其视为立身成才的基础。通过将传统职业理念再生活化,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要恪守岗位职业,严以律己、敬业奉献,坚守职业底线;另一方面,应在平凡岗位中寻求卓越,不断磨砺专业技能、实现价值自觉。

同时,家风文化与工匠精神相融合亦可成为文化育人的突破口。如《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认为“工匠”的职责是造物,精湛的技艺是工匠的立足之本,“工匠”具备心无旁骛、臻于化境的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包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正是传统家风“慎终如始”精神的职业化体现。通过文化记忆的唤醒与重构,将家风文化的核心价值注入职业教育价值体系,可以为学生构筑起认知、情感与行为层面的整合育人通道。

(二)教学实践融合:家风文化的课程构建

依托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和工匠精神培育目标,职业院校应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的家风文化课程体系,并将“项目导向”融入教学,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课程应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成长需求,引导他们在真实项目任务中理解并践行家风文化的核心价值,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一方面,优化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构建“学思践用”四层级教学结构,其中“学”的层面,围绕“儒家文化与传统家风”等文化育人通识选修课程,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优秀家风的历史脉络与价值内核;“思”的层面,促使学生探讨家风在职业精神中的当代表达,如在“企业家口述史”项目课程中,感受“于人”之忠、孝、悌、节、养、恕的责任,在企业实训中,感受“于己”的勇、俭、让、慎、省的修养;“践”的层面,学生围绕“我家的家风”“家乡的家风”开展访谈、家谱分析、视频创作等任务,构建“真实问题—团队合作—成果转化”的教学闭环;“用”的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再创作与传播,如开展“姓氏文化融媒体设计”“家风故事短视频挑战”等竞赛式实践,将学习成果外化为校园、社会和企业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拓展家风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首先,开发家风文化主题选修课程群,如“家风文化与现代职业”“家风伦理与规划”等,构成独立、系统的教学内容。其次,将家风有机嵌入现有专业课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探讨“忠孝廉耻”的现实应用;在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理念探讨中,反思当代职场伦理;在“企业管理”课程中分析典型家族企业的管理逻辑和传承模式;在“数字媒体制作”中引导学生以家风为主题,开展短视频、海报、动画等创意项目设计,实现文化内容与专业技能协同提升。再次,建设家风故事资源库,编写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家风文化校本教材,增强学生的文化表达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实践性和育人功能。

构建“项目牵引、结果导向”的实践教学机制。围绕家风主题开发系列项目课程,鼓励学生围绕本家族、地方代表家族、地方典型企业,开展田野调查、口述史采写、家风视觉设计等任务。例如,“我家的家风”“典型企业精神”写作与讲述、“家族记忆数字化”制作、“地方名人家风口述史”编采等,均可纳入校内课程体系。项目推进中可引入阶段性成果展示、师生共评机制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激励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提升文化理解力、表达力与团队协作力。鼓励学生在参与中自我表达、自我建构,实现家风文化和企业文化从认知、认同到践行的全程体验。

(三)多方协同融合:家风文化的多维延展

家风文化的传承与个体认知的建立,需依托多维校外社会场域的互动实现。因此,应主动拓展实践边界,构建“校企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风文化从理论学习走向现实生活,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一是构建中高本协同发展格局,推动课程衔接、资源共建与教学协同,强化家风文化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中职阶段可注重家风教育启蒙与基础价值塑造,通过项目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高职专科和职业本科阶段则深化家风文化与职业伦理、企业精神的结合,注重职业认同与行为养成;通过“项目共建—活动联动—成果互享”机制,推动中高本形成贯通式一体化家风文化育人链条。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家风+工匠精神”双融平台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将优秀家风理念与企业文化教育相融合,如组织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开展职业伦理与企业家家风案例研究、采写劳模故事等。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精神+家风传承”调研与宣讲、文创设计等项目,促进传统文化在新职业语境下的创造性表达与转化。职业院校可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家风教学,如“家风进车间”、非遗匠人演示、家族工艺传承展演等,提升学生对“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的现实认知,使学生在可触可感的实践中理解“以德为基、以技为用”的育人逻辑。

三是强化家校协同,充分调动家庭教育资源,推动家风文化在校园与家庭之间的双向传导。通过“国际家庭日”“家风共学营”等活动,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探讨家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在共建共育中形成家校合力,提升家风认同感。同时,可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组织“家风故事影像展”等实践项目,展示优秀家风影像作品、家风手账,鼓励家校互动,促使家长转变为“共建参与者”,家风教育由单向转化为家校双向赋能的生动实践。

四是拓展社区协作,打造学生公共文化参与平台。充分利用职业院校所在社区的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参与乡村家风调研、社区家风家训共建等实践活动。如某职业院校设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太湖家风研学室”,以此为载体开展系列地方特色活动,如家风知识讲座、学生社会实践,编印《名门望族家风简说》《赵朴初家风》等校本教材,出版《太湖家风》图书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家风墙”“地方名人文化公园”建设等项目,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提升责任意识与文化认同。

发掘地方资源,实现校地共建共融。结合地方红色文化与名人家风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项目,如浙江省的职业院校可挖掘王阳明、金庸、朱生豪、钱学森等代表人物的精神内核,将其融入课程与实践,引导学生体悟“知行合一”“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价值理念,实现文化传承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总之,家风文化的育人价值在于“知与行”的联动、“课与场”的融合。家风教育源于生活、回归生活。通过中高本贯通培养、“校企家社”共育等教学实践路径和机制,使家风文化成为推动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成为学生实现人格发展、文化认同和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教育资源。(贾文胜,博士,嘉兴南湖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