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作者:李海鹏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5-07-30


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程,必须坚持在强化政治建设、提升专业能力、推动协同育人、健全评价体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养、专业能力与育人水平。

在“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上,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的坚定践行者。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怎样培养人”的实践命题上,思政课教师发挥着理论教育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显著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道理讲深讲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讲清楚、讲深入、讲到学生心里去,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启智润心、触动灵魂的育人课。在“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命题上,思政课教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的忠实实践者。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不仅传播知识,更传播信仰、传递理想,用自己的政治立场、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家国情怀,让个人发展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同向同行。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政治建设,把好信仰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政治要强”排在第一位,这是由思政课自身的特点、属性和任务所决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首先要扛起政治责任,把政治建设贯穿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在选育管用各环节突出政治标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教师应持续增强理论素养和政治定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理论自信。

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培养关。思政课的成效关键在人。思政课不仅要讲得“有意义”,更要讲得“有意思”。思政课教师提升能力素养,既要聚焦理论素养与教育情怀,又要注重教学艺术与技术手段的提升。要大力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推动“入职—在岗—成长”全周期能力提升。通过定期举办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运用专业技术手段讲好思政课的能力水平。通过设置思政课教师各类研究课题、专项培养计划、教学展示平台,以及推广典型案例等方式,引导教师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强现实关怀与问题意识,推动教师从“要我讲”转向“我要讲”,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

推动协同育人,过好生态关。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面临复杂的育人环境,迫切需要形成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支持体系。在校内,要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边界,强化保障支持,从人才引进到职业发展、从职称评审到激励保障,构建思政课教师完整的成长路径。在校外,要加强校地协作、校际联动,通过思政课教师队伍情况摸底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精准化管理水平,大力营造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生态,不断拓展“大思政课”的育人资源与格局。

健全评价体系,守好导向关。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升教师积极性和教育成效的关键。要以改革的办法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倾向,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思想成长、价值认同度等关键指标,注重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与组织评价的有机结合,探索全过程、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估方式,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促进、“知”与“行”的深度融合。同时,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力量,思政课教师的言行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必须强化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和教书育人第一学术责任,引导思政课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