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系统论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多维探析

作者:施南奇 宋丽娜 阙明坤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日期:2025-08-12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系统论理解和审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蕴与症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立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逻辑,秉持系统观念与方法论,坚持整体性、结构性和开放性原则,构建系统整合、要素耦合、资源聚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格局。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论;耦合性;职业教育改革

【引用格式】施南奇,宋丽娜,阙明坤.系统论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多维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13):68-7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系统思维,并娴熟运用于对问题及工作的分析研究,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六个坚持”,“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即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下文简称《重点任务》)中强调,要将重点任务建设情况纳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工作中整体部署,落实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凸显了系统观念的重要性。只有从系统观念出发,坚持把一切事物和工作作为系统来认识和把握,分析其中各要素的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融合深入的理想成效。

一、研究回顾与分析框架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学界聚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价值内涵、制度框架、实践难点及推进路径等,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开展了有益研究,如有学者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提出应积极构建内外良性循环、多层次融通选择和个体自由出入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学者从制度建设出发,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权利调整和文化观念变迁之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策形成的深刻影响;还有一些学者聚焦“三教”协同、“一体两翼五重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等关键命题,基于不同理论范式探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诸多问题及路径选择。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需从“大职教观”着眼,将政府、学校、企业及行业等要素置于系统框架中进行分析,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进行综合考察。

系统论思想如同一个跨学科的“解码器”,既超然于物理、生物、社会等具体领域之上,又渗透于所有学科肌理之中。它用整体关联、层次秩序、动态平衡、时空演变等概念诠释了各种事物的系统特征、原理和原则,将研究对象视为要素交织的有机网络,剖析其结构功能的三元互动(系统—要素—环境),成为洞悉复杂世界的一面“透镜”。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及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目标优化和升级。基于此,借鉴系统论的分析框架,可以有效把握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性意蕴、症结和逻辑,并为其未来建设路径提供系统性参考。

二、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意蕴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

结构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普遍存在且相互嵌套的复杂系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显然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复杂系统。这一复杂系统由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元要素构成,并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中,按照特定的组织模式和行为机制实现多要素相互关联、作用和动态耦合,共同生成育人功能和效果(图1)。政府在体系建设中发挥统筹引导作用,推进体系内要素协同联动,促进资源整合;学校在体系建设中发挥组织主导作用,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除联系产业资源合作、对接人才市场需求外,还承担着层次贯通和职普融通等重要职责;企业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主体参与作用,肩负着提供就业岗位、实习实训平台的责任,同时,还应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机构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支持作用,承担着提供技术支持、共建研发中心、促进成果转化等责任。

(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抓住三个关键点。其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在“育人”。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总纲和原动力,脱离这一核心属性,要素间协调合作及资源整合都无从谈起。其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体系”。《重点任务》中10次提到“体系”,就是强调要以系统的、宏观的视野看待问题,职业教育应走出学校、走进企业、走向社会,各要素要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创新在“机制”。体系建设在职业教育领域并非一个崭新概念,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层面的教育相关法规、政策文件中,构建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的体系化建设内容亦不鲜见,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旨在推进协同机制建设,明确各要素职责定位,破解各环节沉疴积弊,增强体系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新要求。

三、厘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症结

(一)系统建设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不均衡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经脉,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中国方案”。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从“技能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范式跃迁,更催生出强大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场域,显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升级的现代性跨越。但也应理性看到,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薄弱性和结构矛盾性问题仍然突出,在生源不足、资金不够、师资不强等问题裹挟下,职业教育资源呈现不均衡分布状态,区域教育布局中职业教育“托底性”“低质化”发展情形依然没有扭转。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出现政府统筹引领能力不强、学校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和社会整体认同不高的情形也就不难理解了。例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容要求贯彻不到位,“在地化”建设“走偏打折”,地区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之间仍处于“单向”“线性”协同关系,未实现同向同行、系统推进,体系建设存在表面化、片面化和碎片化的现象。

(二)系统建设理念滞后、单元诉求不统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非一味追求体系内不同主体理念认知的完全一致,而是要在建设过程中实现各扬优势、互补短板、共生共进,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质量和育人成效。但在长期实践中,教与产“分离”、校与企“脱节”的状态始终存在,一些地方政府或院校领导者受到种种客观因素影响,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敏感度不足,对具体工作推进表现出漠然或抵触心理,或将企业和社会的主体作用“工具化”,否认校外主体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性地位。而一些企业或社会单位由于对体系建设的认知度不足,错误地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学校“汲取”社会资源、“转嫁”教育责任的一种“借口”或“套路”。总体来看,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协同意识差、协调难度大及实际成效低的现实窘境。

(三)体系建设路径依赖、推进成效不充分

如前所述,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已有多年,虽然目前国家政策文件中针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省域、市域的相应建设要求及重点建设内容,但如何具体落实这些政策要求,需要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中,部分区域不可避免地产生保守倾向与经验主义做法,如对政策导向的解读存在偏差、执行力度参差不齐,对政策实践决策迟疑、创新乏力,对既有模式简单复制或机械套用,这些缺乏区域适应性和差异性的建设情形,弱化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性,阻碍了区域性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化发展,最终导致实际建设质量与预期目标大相径庭。

四、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逻辑

(一)体系建设之“道”:把握好普遍本质与特殊形式的关系

“道”指规律、法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同时,突出其类型性、服务性和可操作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工作首位的同时,亦要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做到因地和因时制宜,精准施策,呈现相应的体系建设形态。如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行业要根据实际可用资源的程度和类型特点做到“因地而异”,探索适应于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模式;不同形势下要根据世情国情学情的不断变化做到“因时而异”,针对不同时空下国家和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和要求,在体系建设内容和形式上做到既有所区别又衔接有序。

(二)体系建设之“法”:把握好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

“法”指将欲实现的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种有组织的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以生为本、能力为重,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是其核心目的和价值追求。这种目的追求表现在具体实践当中,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本体功能。但就现实而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体功能往往被其社会功能所“掩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提高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社会功能的“背后”,应是职业教育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实现。因此,厘清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二者的逻辑关系,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是考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效的逻辑前提。

(三)体系建设之“术”:把握好主体落实与系统推进的关系

“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多主体的互动协作,无论是政府统筹、学校主导、企业参与,还是社会支持,都是基于各方之间有效互动协作。首先,学校企业“双主体”扎实做好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职业院校要与更多优质校企合作单位建立长期、全面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改变一些企业认为社会资源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可有可无、可多可少,角色地位边缘性的片面看法,促进校企资源在校内外的“双向流动”。其次,系统推进“全社会”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职业院校应不失时机地调动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扭转社会成员对于职业教育是“兜底教育”“断头教育”的错误认知,引导和指导社会成员履行主体责任,提升全社会参加职业教育意识和能力。

五、探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路径

(一)以“整体性”原则统合体系建设系统

一是强化“整体”意识。系统目标不等于分项之和。各项任务行动的落实,并非一定能带来系统目标的达成,而是要从整体性出发,不断对照系统目标校准各环节,才能达到既定理想效果。作为一项整体工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如同精密机械的“协同传动系统”,政府(中央处理器)、学校(知识引擎)、企业(应用转化器)等组件并非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政策机制和市场规则等“齿轮”的相互嵌套、资源“轴承”制导、信息“皮带”传输,在动态适配中催生“1+1+1>N”的化学反应。这种由多元主体构成的教育生态,既保留各要素的差异化功能,又涌现出综合增长的系统势能,进而形成一张宏大的“系统地图”,实现规模化集成式的教育场域。

二是强化“目标”意识。要围绕育人目的定教育目标。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应构建基于学生职业生命“全周期”的培育系统,而非技术技能“零件”组装的流水线,需以立德树人的“慢艺术”校准教育罗盘,将价值观塑造置于技能传授之前。各行为主体需以“共同体”姿态优先明确育人的目的所在,而后才能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改革创新需要一定成本投入,势必会有阶段性和曲折性,不能因短期阵痛而止步不前,而是要通过综合施策,不断促进体系内部各要素自我调节、相互适配,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三是强化“全局”意识。系统思维下,任何事物都存在于特定系统之中,研究事物需置于系统框架下综合考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项涉及多维度、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工程。推进过程中需统筹兼顾,既要立足当前发展需求,又要着眼长远战略布局;既要激发个体要素活力,又要强化系统集成效能;既要突出重点领域突破,又要保持整体协同发展。通过激活要素禀赋,把握建设节奏,构建动态机制,实现系统功能的整体跃升。以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例,要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等多重功能,势必要正确面对和处理个别、短期内的不适和阵痛,如地方政府要走出职业教育低层次或低回报的认知误区,职业院校要敢于舍弃部分“不景气”专业,企业要扭转不愿参与或投入职业教育的短视和功利主义思想等。

(二)以“结构性”原则耦合体系建设要素

一是把握系统“层次性”。系统中不同主体和不同要素,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层次既是独立的功能单元,又是构建系统的“零件库”,各层级遵循自身规则又协同运作。[8]《重点任务》中对于体系建设各方的具体职责给出了较为细致的说明和要求,为政府、院校、企业等行为主体构建了一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耦合的关系图景。在这一图景中,职业院校要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和拓宽人才发展通道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企业行业的升级、转型与发展需要职业院校有效的人才供给;而地方政府要构建技能型社会、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又需优先为学校教育和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生态。因此,只有多元主体构建起以互联互信互补互助互容为原则的“强耦合”关系,才能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最优解,实现各方育人功能的最优化。

二是把握系统“边界性”。系统建设过程中各要素的联系和合作不可能驾轻就熟、毫无嫌隙,需要在系统发展中明确各自职责和权利义务关系。但目前来看,政府、学校、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各参与方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容理解与职责划分存在主观局限,易导致认知错位与协作冲突,如同“抢板凳”般争夺交叉领域权限,却又易在模糊责任地带形成“无人区”,这种结构性矛盾将对整体推进过程及成效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推进体系建设过程中,各地应科学编制责任清单,精准界定权责边界,通过压实主体责任、树立担当意识,着力构建政府统筹不缺位、学校履职不越位、企业参与不失位、社会资源不空位的协同共建教育生态。

三是把握系统“多样性”。作为社会教育大系统之分系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功能最终体现在对整体系统的支撑作用上,其核心功能本质上是服务于外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从此意义上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价值评判标准不应局限于系统内部,而应置于更为广阔而多样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加以考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既包含实体层面的协同实践(如人员互派、项目共建等具象化合作),也涵盖精神层面的价值重塑(如理念更新与认知迭代);既需要构建横向协同网络(如组建职教联盟、深化产教融合等跨界合作机制),也需要建立纵向贯通机制(如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创新现代学徒制等系统性设计)。基于此,应着力构建全要素参与的协同创新生态,通过政府统筹引导破除体制壁垒,推动学校精准定位形成办学特色,激发企业深度参与释放办学活力,促进社会资源赋能拓展育人空间,最终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同向发力的系统格局。

(三)以“开放性”原则聚合体系建设资源

一是突出“动态”属性。所有系统都是动态的、复杂的,全面把握系统结构需要同时理解整体和部分,以及构成整体动态的关系和连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个宏大的现实课题,布置了很多新任务需要摸索去完成,衍生出很多新问题需要实践去解决。因此,其建设内容不能是脱离现实的理论性建构,而应是一项实践导向的整体性工作。这要求各参与方树立动态发展观,将变革视为体系演进的常态特征,通过建立战略共识与协同机制,构建“时—空”维度的动态平衡体系。从时间维度看,应构建全周期培养体系。通过建立覆盖学生成长全过程的跟踪评价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内外部各学段的有效衔接,拓宽成长成才通道,确保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与系统性。从空间维度看,需搭建立体化协作平台。建立政校行企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需求调研—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的闭环系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耦合。最终形成“纵横向连贯、各要素融合”的动态发展格局,使职业教育体系始终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二是突出“发展”属性。在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的过程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革新,更通过要素整合与生态重构,实现了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有效聚集。这种共生发展机制既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也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以科教融汇为例,其本质体现在动态适应社会需求、持续推动教育科技协同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全面升级的过程中,不仅表现为职业教育体系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还通过人才培养、产业升级和科研转化等渠道展现出多维度的演进历程。因此,要将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和挖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带来的系统性收益。

三是突出“创新”属性。要深刻认识体系建设之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变革与发展趋势,敏锐捕捉可能产生的新兴机遇和增长动能。2023年9月和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相继发布了两批共34个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名单,提出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发展政策落实,打造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良性发展的政策包;相关园区要创新工作机制,推动联合体内各类主体协同配合;相关院校要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深度参与企业生产各环节。显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编织跨区域、跨院校、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网络,共同构建机制创新库、理论研究库、实践案例库等立体化资源体系,鼓励区域创新模式的差异化发展,使创新基因深度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全要素配置与全流程优化之中。

综上所述,正如系统理论先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所提出的,“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也须从系统上整体把握其建设的目标方向和价值特征,进而才能在实践上科学锚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中各要素的实践要点和关键重点,确保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落实落细、见行见效。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