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霍丽娟.要素集成机制创新聚力建强高水平市域产教联合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15):1.

霍丽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以“一体两翼”为载体推动教育与产业共生发展,创新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生态,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翼”,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优质资源,推动产业与城市的空间融合和功能适配,正在不断形塑“以产促教,以产兴城,以城助产”的互动发展新格局,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范式的形成。
市域产教联合体应成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支撑。产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提升产业、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政府应围绕产业集聚特点,在国家级新区、产业资源富集地级市、“散装县”等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的区域统筹布局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组织地汇聚教育、技术、人才、政策等核心要素,结合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定位进行精准配置,促进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的集聚、匹配和耦合,打造支撑区域产业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端技术、模式、业态和制度创新,加快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市域产教联合体应成为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创新的策源地。市域产教联合体应主动对接区域生产方式、产业发展和治理方式变革需求,建立“政、园、校、行、企、研”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共享机制及多元质量评价系统,构建产教融合治理体系,促进“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的深度耦合。通过政策供给、制度规范、利益共享和激励保障,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激发参与主体的内驱动力,不断提升校企协同联合组织的产业适应性和治理成熟程度,建设职业教育系统与产业空间布局和规划格局相适应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成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阵地。
市域产教联合体应成为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变革的核心载体。市域产教联合体需秉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从平台建设、要素迭代、就业成才、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突出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和多种合作形式两个关键点,汇聚多层次、多属性学校与优质企业协同合作,将多形态合作单元进行系统集成,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广泛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推动“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一体化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区域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中实现动态耦合和自我调整,不断增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韧性。
市域产教联合体应成为教学关键要素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阵地。依托联合体,建立学校专业设置与园区产业协调联动机制,以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系统推动产业领域的知识、数据、技术、管理等新型要素投入,全面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五大关键要素改革。引导学校分析产业边界、行业规范、企业特色,聚焦园区企业生产流程与任务,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梳理主要生产环节技术要求、工序流程、典型职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开发新形态教材,重塑实习实训场域,提升教师团队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增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适应性,提高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
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面推动学校和企业扎根城市、汇入产业,系统打造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建设的产教融合新生态,谱写“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