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从“取证”到“胜任”良匠之师有多远

作者:刘晓宁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5-09-16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职业准入与基础胜任力的“通行证”。也就是说,通过资格证初试、面试的系统学习,默认教师已经掌握了有关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心理分析等通用教育能力,为胜任学校教学工作做好了基础性准备。但是,从中职教师资格证面试中的试讲、答辩等现状来看,似乎与资格准入制度的初衷尚有差距,具体表现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与理解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浅表化”特征。聚焦近几年中职教师资格证书的报考数据,师范生的占比基本在30%以下,且在今后可能会呈现出更强的非师范生主导现象,非师范生成为教资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试过程中发现,考生对什么是职业教育理解不足,如混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定位,未理解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非单纯传授理论知识,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缺乏认知,在试讲中未能融入实训环节、企业一线的现实案例等。究其原因,一是考生自身缺乏职业教育相关实践经验,对职业教育核心概念未能深入理解;二是知识体系碎片化,大部分考生未经过职教师范教育的系统训练,对职业教育认知匮乏。

第二,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呈现出一定的“机械输出”倾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对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只有首先掌握了扎实的学科基础,才能在教学中准确、清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中职教师资格证的面试中发现,无论是本科考生还是硕士考生,在专业知识上都有所欠缺,如存在学科知识硬伤,试讲时或出现基础性错误(如护理专业中对注射的“两快一慢”讲成“两慢一快”),或拿着教材资料照读,暴露出专业学习的不精;教材整合能力薄弱,对随机抽取的教材篇目缺乏快速解析能力,教学设计仅停留于表面知识点罗列。究其原因,一是应试型的备考模式,未能系统梳理学科知识框架;二是缺乏教学转化能力,学科知识储备不足且不能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设计。

第三,教学目标呈现不清晰,课程内容讲解存在“游离化”。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是围绕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将之简化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从考生的教学设计来看,很多人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到位。如三维目标机械割裂,未体现中职教育“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整合特性;职业导向表述缺失,不能体现出岗位能力要求;忽视“就业与升学并重”定位,教学目标设计体现不出分层特征。此外,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把握不足,在教学设计与试讲中“0”体现。

第四,教学导向相对混乱,呈现出一定的“功利化”取向。中职教育的教学导向应当是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主体性为基点、以产教融合为路径的综合性育人体系,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中,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从考生的面试环节来看,一是未能深度理解教学与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二是教学引导呈现出“应试”倾向,如在强调自认为的重点知识时会说“记下来,容易考选择题”。

第五,教育教学技巧与方法短缺,呈现出一定的“程式化”表征。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中职教师资格证面试环节来看,教育方法单一是考生们的共性问题。一是教学方式的模板化严重,试讲流程过度依赖“导入—讲授—练习—总结”普教模式,照搬教材未能体现中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特色。二是教学方法单一,互动形式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且问题设计上过于简单。三是依赖视频播放,如让学生自己看视频学习,然后教师直接提问检查学习效果。需要反思,数字技术于课堂教学而言,到底是辅助学生学习还是教师的习惯性依赖?

上述问题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从“获取中职教师资格证”到“胜任中职教师”到底还有多远?从“标准化”到“个性化”还有多少个鸿沟要跨越?虽然获取中职教师资格证只是职业准入的起点,但是教师作为士则、世范的师承表率,必须要把好入口关。在考生报考教师资格证之后,职教师范教育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应构建培训共同体,对考生进行系统化训练,增进其知识、厚实其素养,培养更高质量的良匠之师,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