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津昌”模式:职业教育援藏新样态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发布日期:2025-04-08


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反应最为灵敏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援藏工作对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启了中央与全国各兄弟省市长期对口支援西藏的历程。2011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的通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为对口支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员。2014年,天津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结成对口帮扶单位,开展短期进藏支教工作。2022年8月,天津市教委组成首批“组团式”职教援藏工作队,开启职教援藏“津昌”模式新篇章。

对口援藏“津昌”模式推进了东西部职业院校协同发展,以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梳理总结“津昌”模式的历程、成效对于探索东西部职业院校协同发展模式,推广实践经验,实现东西部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以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实践价值。

“津昌”模式发展历程

推行职教援藏工作是教育援藏工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推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从物力帮扶向智力帮扶、从智力帮扶向志向帮扶、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从外延式帮扶向内涵式帮扶的对口支援的发展路径。纵观职教援藏帮扶发展过程,推进对口援藏是最重要的举措,为西藏培养了大批岗位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津昌”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口帮扶的初级阶段(1994—2014)。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市。西藏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西藏扎木师范学校”成立于1974年,2000年转型为中等职业教育,2014年更名为“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有供用电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光伏工程技术等12个专业。此阶段学校根据区域需要处于主动转型阶段,“津昌”模式主要体现在内地中职班的开设,在津进行教育帮扶。

委派“一对一”对口帮扶起步阶段(2014—2020)。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东中部职教集团、民办本科学校对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中等职业教育的通知》,决定由17个职教集团和33个民办本科高校对口支援藏区17个地州的中等职业教育。拉开了天津职业院校对口援藏的大幕。此阶段,天津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与西藏昌都市结成对口帮扶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作为集团牵头单位认真落实、积极响应,组成由院长挂帅的调研团队,赴西藏昌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实地参观和交流座谈,全面了解对口支援学校实际需求,签订了对口支援的框架协议。2014年至2020 年期间,先后选派3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骨干教师轮流开展为期5个月的援藏支教工作,开展专业建设和实训室建设以及课程改革;联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组织专家进藏,派出4名专家为职校100名新入职的非师范专业的新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完成了昌都职校教师返津跟岗培训。天津市政府先后投入援藏资金1.5亿元为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图文信息中心一座、体育馆一座以及教学楼两座,进一步完善了校园功能,改善了办学环境。至此天津市已形成了包含区域系统援建、品牌整体输出、专业结对共建、师资轮岗培训、学生定制培养五大模式的职教帮扶“天津方案”。奠定了“津昌”模式基础,带动援藏职业院校迈入新阶段。

委派“组团式”对口帮扶发展阶段(2022—2023)。为进一步发挥天津职业教育优势,加大支援力度,实施好“组团式”教育对口支援。2022年8月,天津市教委派出首批“组团式”职教援藏工作队,选派来自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8个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中、高级职称骨干教师入藏,“津昌”模式迈入“组团式”帮扶阶段。“组团式”帮扶扩大了对口支援的专业对象,如,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倾力相助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衔接护理专业建设等。此阶段援派校与受援校之间互访加强、师生互访人数上升、专业建设进程明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显著。“组团式”帮扶扩大了援藏领域,细化了帮扶内容,深化了帮扶措施,援藏成效彰显,逐步形成了职教援藏“津昌”模式。

辐射“组团式”对口帮扶发展阶段(2024—)。2024年是天津对口支援昌都30周年,天津市教育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针,深入挖掘职业教育帮扶潜力,携手学校联系企业,千里奔赴西藏昌都,为当地职业教育奉献“天津智慧”。市教委整合优质资源,指导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号召天津职业技术院校一起进藏开展职教帮扶、共展专业所长。同年5月,由天津中职、高职、本科6所院校和3家企业组成的天津职教专家团队开展了进藏指导交流活动,8月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组成回访团,回访了援助各院校,形成交流闭环,活动共签署校校合作协议7项、校企合作协议5项,收到学校、企业捐赠教学物资价值130余万元。辐射“组团式”对口帮扶标志着“津昌”职教模式大格局逐渐形成。

“津昌”模式发展成效

“津昌”模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职教对口援藏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尤其是2022年开展“组团式”职教援藏以来,成效显著,逐步形成专业建设成体系、人才培养有方法、师资队伍显能力、技能成果呈积累的良好局面。

精准把脉,强基练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最基础工作,也是对口支援的首要任务。职教工作队主要援助专业为光伏发电、幼儿保育、护理,属于地方重点发展产业相关的专业。团队根据职校需求,实施精准、点对点帮扶,确立了“强基练技”的工作基调,即注重强化文化知识,保证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同时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努力让学生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为职校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从顶层设计入手,紧扣国家中等职业院校专业标准,结合昌都市“3+3”产业体系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5项,承担20余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累计学时3000余节,覆盖学生3500余人。规范实训室管理规定、制作课程资源、规范教案和教学PPT制作、制定实训手册等100余项,进行课程建设10余门,与出版社签订教材编写合同5份。

树立标杆,着力打造职教骨干教师团队。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先后组成24对“一对一”师徒,打造教师成长典型。组织开展职教大讲堂系列活动,从全校层面、教学部层面、专业教研室层面等,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座谈和示范课活动,全面覆盖在校的教职员工。团队式提升教师能力,聘请职教专家、企业工程师与在校教师一起成立“新能源创新名师团队工作室”“幼儿保育名师团队工作室”“护理藏医双专业名师团队工作室”;指导成立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以团队的形式扩大帮扶教师的范围,努力为昌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职教队伍。

树立自信,以赛促教促学护航师生成长。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师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将昌都职校师生带上自治区乃至全国的舞台是让教师和学生树立职业、专业自信的有效路径。团队先后协助职校新建光伏运维实训室、医护灭菌实训室、幼儿园模拟实训室等6间,开展实训操作培训百余次。创建了“双线教学法”,在培训指导教师学习的同时指导学生实操训练。2023年被昌都职校教师称为“大赛年”。他们说这一年在竞赛中的突破让他们在自治区乃至全国都看到了昌都职校的身影。昌都职校师生在全国、自治区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将以往个别赛项的单个获奖,突破为现在的多个赛项的近30个奖项,更是有了全国一等奖、优秀组织奖、自治区金奖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援藏团队成员还积极鼓励获奖教师开展教改科研立项,将竞赛成果和教学心得进行成果转化。昌都职校在科研立项、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成绩。

产教融合,访企拓岗服务地方产业。先后深入昌都市卡若区、江达县等地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同时,针对专业需求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访天津当地企业,力求津昌产教融合共同助力昌都职校发展。牵头与西藏昌都藏能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7项,成立校外实训基地4个,引进企业捐赠约6.4万元,设立奖学金,服务奖优助困学生100余人。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工作,服务昌都清洁能源发展。

“津昌”模式发展建议与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培育扶持吸纳就业的能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多渠道市场就业”“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市场需求办好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提高层次和水平,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进一步为职教援藏工作指明方向。

开展“津昌”职教援藏以来,受援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逐年增强,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服务藏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能人才支撑。今后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成绩的同时,实现“津昌”职教模式持续升级,成为新时代“津昌”职教模式的新考量。

构建“津昌”职业教育共同体。“津昌”职教模式不只是一种单向帮扶的关系,更是一种交流、互动、协同发展的有效方式,构建“津昌”职业教育共同体成为“十四五”时期“津昌”职教模式的积极探索与有效实践。“津昌”职业教育共同体可以突破援派单位束缚,解决受援院校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积极培育其持续自生能力,实现自我造血能力。

推进“津昌”职教模式进阶发展。“津昌”职教模式进阶发展既要打破组织内部压力的主导逻辑,又要引入援派校先进观念助力其理念更新,倒逼受援校跳出舒适圈,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从而推动藏东职业教育发展。

(作者皮琳琳系西藏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天津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职教援藏工作队成员;吴英系西藏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天津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职教援藏工作队成员)

(责任编辑:zhaoq)

友情链接

 京ICP备0904892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194号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