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湖北省红安县职业教育集团(简称“红安职教”)立足“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红色沃土,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试点,开展了一场深刻的育人模式变革,实现了从培养技能型讲解员到培育“红色文化铸魂人”与“现代旅游工匠”的转型升级。

红安县职教集团旅游专业教师赴红安旅行商会参加专业帮扶活动
理念重塑:从“技能容器”到“文化主体”
一是定位之变:从服务员到“铸魂人”。传统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服务礼仪和讲解技巧,其角色定位更接近于服务员。红安职教的改革,则将培养目标战略性提升至“红色文化铸魂人”的高度。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知其然”——准确讲解历史事实,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背后的精神内核;不仅要会讲,更要能感召,要成为红安精神的生动诠释者、自觉传承者和积极传播者。这一转变,将教育的重心从“术”的技能提升,深化到了“道”的价值传承与文化浸润。
二是路径之变:从“贴标签”到“融血脉”。学校彻底改变了过去将红色教育作为思政课附加内容的“贴标签”式做法,强调必须将其融入专业教育的“血脉”之中。学校认为,“红旅融合”不是简单的“红色+旅游”物理叠加,而是要以红色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实现基因层面的深度重组与有机融合。这要求红色元素必须全方位、全过程地渗透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实践环节、评价标准等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最终达到“如盐在水、润物无声”的沉浸式育人效果。
三是格局之变:从“校内循环”到“命运共同体”。学校主动突破过去单方面育人的“校内循环”旧格局,着力构建学校、政府、景区、企业、行业多方协同的红旅融合产教命运共同体。通过治理结构的重塑和利益纽带的固化,将外部优质资源转化为持续、稳定参与育人过程的核心力量,从根本上确保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这一系列理念的重塑,为后续的具体改革举措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内容再生:“四维转化”激活红色育人资源
第一维:系统性萃取,从史料堆到资源库。学校牵头成立了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文史专家共同组成的红旅课程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对红安的将军文化、革命旧址、非遗技艺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普查与深入的教育价值评估。
第二维:项目化重构,从教科书到工作手册。学校摒弃了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的传统教材编写思路,转向以旅游服务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活页式、手册化教学资源开发。例如,与黄麻起义纪念园等进行深度合作,联合开发了《红安红色研学旅行指导实务》等一批特色校本教材,将纪念园内的50多个核心教学点位,精准转化为100余个覆盖线路设计、讲解词撰写、突发事件处理、研学活动组织等环节的实景实训任务。
第三维:体系化融入,从单课程到“三色谱”。“红色课程群”聚焦价值塑造,开设如《红安精神与旅游职业伦理》《红色旅游导览与讲解艺术》等课程,确保红色基因传承,筑牢学生的精神根基;“绿色课程群”侧重素养提升,包括《旅游服务心理与沟通技巧》《生命教育与应急救护》等,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心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蓝色课程群”注重技能赋能,设置《旅游电子商务》《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旅游短视频创作与营销》等课程。
第四维:动态化迭代,从“僵化纲”到“活水泉”。学校根据每年发布的《红安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报告》以及VR/AR技术应用、短视频平台营销变革等新技术、新业态趋势,对约30%的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与更新。例如,及时增设“红色短视频创作与运营”“智慧景区服务与管理”等前沿教学模块,确保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不仅与产业现状同步,甚至能够适度超前,保持了育人内容的鲜活性与前瞻性。

“125”实践教学模式
路径重构:“三境递进”实现知行合一
第一境:校内模拟情境,在“练兵场”里夯实基础。学校在校内投资建设了AI智能模拟导游实训室、红色文化情景体验室、非遗传承工坊等多个高标准、高度仿真的实训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反复的讲解演练;可以通过专业软件操作,学习设计个性化的红色旅游线路;可以通过模拟设备,处理各种带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这个相对安全的“练兵场”,有效地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初步转化为可操作的肌肉记忆和程序化技能,为他们后续进入真实工作场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境:园区真实情境,在“主战场”中淬炼匠心。学校充分利用地处红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区位优势,与将军红影视城、长河缘景区等10余家单位共建了“校区+景区+社区”循环实训体系,并创新性地推行旺季进景区、淡季回学校的弹性教学组织模式。在旅游旺季,学生以学徒身份,整建制进入合作景区,承担真实的导游讲解、游客服务、活动协助等一线任务。此时,他们不再是教学的旁观者,而是产业运行的直接参与者。这种在“主战场”上的实战淬炼,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第三境:社会服务情境,在“大舞台”上实现价值。学校积极鼓励并系统支持学生以“红色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例如,与相关部门合作,系统培训并认证了120余名“小小红色讲解员”,他们利用节假日,活跃在县内各红色场馆,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提供志愿讲解服务。此外,学校艺术团创排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我的妈妈叫桂梅》等红色舞蹈节目,不仅在校内演出,更走向黄冈市美育节并荣获一等奖,还受邀在地方重大活动中进行展演。

红色舞蹈节目《我的妈妈叫桂梅》
评价革新:“多元增值”撬动成长潜能
一是设立“红色素养积分银行”,记录成长的“心电图”。 学校为每位学生建立了电子化的“红色素养积分银行”账户。学生在“三境”中的各类表现,如担任讲解员的次数与游客评价反馈、参与文创设计方案并获得采纳、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获奖、参加志愿服务时长与质量等,都会被量化为具体的“素养积分”存入其个人“银行”。
二是构建三方协同评价主体,打破教师的“独角戏”。学校改革了单一的评价主体,积极引入企业导师、景区管理员、服务对象等多方力量,形成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三方协同的评价共同体。学生的实习表现由企业导师根据岗位标准进行评定;讲解服务的效果由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学生创作的文创作品,其价值则由市场来检验。
三是确立“产业贡献度”结果导向,彰显职业教育的含金量。学校将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影响力等硬指标纳入学业评价的重要范畴。例如,一个学生团队为当地农产品“红安茗茶”设计的文旅包装方案,上线后切实带动产品线上销量增长了40%,这一实实在在的产业贡献成果,直接转化为其《旅游商品设计》课程考核的优秀成绩。又如,学生因提供优质讲解服务而收到游客的书面表扬信或获得媒体正面报道,均可作为其学业成果与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机制保障:“七会治理”筑牢协同育人根基
一是组织实体化,构建“七会治理”结构。学校依托红安职教集团平台,建立并完善了由党委会、校委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家长代表会、学生代表大会共同构成的“七会治理”体系。其中,产教融合指导委员会是关键运作平台,由学校、政府文旅部门、龙头企业等关键方代表组成,并被赋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实质性决策参与权。
二是运行机制化,形成“三共”闭环。在“人才共育”方面,校企共同制定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红色演艺服务订单班”“智慧旅游冠名班”等,企业师傅带着真实项目入校授课。在“过程共管”方面,实施“双向互聘”机制,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景区、酒店担任技术顾问或进行顶岗实践,景区金牌讲解员、企业技术骨干被聘为学校产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参与教学改革。在“成果共享”方面,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联合申报教科研课题,共同分享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与高质量人才培养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声誉。
三是利益纽带化,打造“发展共生体”。学校通过订单式、贯通式培养,为合作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人力资源蓄水池;同时,利用自身的师资和设施优势,积极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企业则因此获得了稳定可靠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持,有效降低了招聘和培训成本。
经过数年实践,学校“红旅融合”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就业率稳定在98.7%以上,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教学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学校于2024年获“全国先进教育单位”,旅游专业立项“省优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