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5〕第45期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贵州(清镇)职教城时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贵州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技能贵州”建设为统领,构建“统筹设计—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教生态,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努力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一、优化统筹设计,以系统思维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一)完善制度保障。省委、省政府将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手棋,打造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资历、产教融合发展、教育质量保障、赛训结合实践、技能富民培训等六大体系,形成政策引领、资金保障、体系支撑的发展模式,稳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印发《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职业教育定位为特色教育强省的主抓手和主攻目标,“十四五”以来每年新增省级专项资金5亿元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推动贵州职业教育走新路、开新局、出新绩。
(二)强化结构布局。坚持职教园区、产业园区组合式集聚发展,在清镇打造“15所职业院校+1个市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的教育集群,形成以清镇职教城为核心发展体,“黔北经济协作区—遵义、铜仁职教园”“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毕节、黔西南职教园”为“两翼”,“三州”文化旅游区和部分县级职业学校为节点的“一体两翼多节点”特色布局。
(三)优化专业建设。坚持产业导向,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依托32个特色产业链相关专业,严格把控院校专业规模,明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控制在5个专业群25个专业以内,中职学校不超过3个专业群15个专业。自上而下完成专业优化调整,先后建成省级重点专业群74个、省级骨干(特色)专业26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51个、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4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21个。
二、强化职普融通,以多元路径畅通成才通道
(一)实施贯通培养,打破发展壁垒。支持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合作实施“3+2”贯通培养,支持优质中职学校与职业本科及应用型本科联合开展“3+4”中本衔接培养,建立“目标融合、课程衔接、师资共享、体系共建”的育人机制,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发展。联合不同学段学校制定统一的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阶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考评方式及转段录取标准等,实现跨校师资共享、课程共建、教改共研、难题共解,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在不同层级院校间流动。
(二)推行职普融通,拓宽成长路径。开展职普融通试点,指导贵阳市、黔西南州等6个市(州)制定“职普融通”实施方案,在普通高中增加职业规划、职业体验课程,明确试点院校遴选标准、课程设置要求及学籍管理细则,实现学分互认、课程互学、教师互聘等。建立“文化+技能”育人机制,常态化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普通中学职业体验活动,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以赛教融合激发成长动力。
(三)建设综合高中,创新办学模式。印发《综合高中试点方案》,按照整体统筹与局部试点的方式,围绕招生录取、分类管理、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等八个方面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建成25所综合高中,学生在一年级后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等综合考虑就读普通高中或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打通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高中教育融合通道。
三、深化产教融合,以产业需求驱动人才培养
(一)深化全方位产教融合,凝聚育人合力。围绕茶叶、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资源精深加工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践基地,服务区域产业、前沿产业需求,专注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省级统筹、市州落实、校企参与的工作机制,省级层面定期召开产教融合推进会,协调解决政策衔接问题;市州层面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校企精准对接;校企层面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责任,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二)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精准育人。高位推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办好高职院校“订单班”作为全省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制定《“订单班”就业推进落实工作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实施范围、具体措施等,通过月调度、随机实地调研推动就业工作落地。各高职院校聚焦生产需求,将招生与招工相结合,精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开展实训,毕业学生直接入职合作企业,实现毕业即就业。
(三)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筑牢育人根基。聚焦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整合优化贵州省公共实训中心功能,立足清镇职教城建设贵州省公共实践中心,引领带动各市(州)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和行业需求,建设9个市域公共实践中心,支持职业院校联合重点行业企业,建设若干学校实践中心和企业实践中心,形成“1+9+N”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空间发展布局,有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