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教融汇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需求导向、协同创新、成果落地”科研理念,通过有组织的科研重塑产学研用生态链,以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为起点,以科研平台为支撑,以政策保障为纽带,以推动成果转化为重点,构建了全链条“产学研用”科研服务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机电力量。
强化校企协同,追溯科技创新需求源
校企协同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科技创新的需求端,校企协同起到了“需求传感器”与“问题探测器”的作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行业发展痛点、产业转型升级堵点以及产品生产技术瓶颈等,转化为学院科研起点、项目源点及创新人才培养发力点。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构建校企科研协同机制,鼓励教师扎根企业技术一线,做双栖型教师,以企业需求驱动科研,学院通过强化教师下企业锻炼、积极对接地方科技创新管理部门、深入开展企业技术和人才需求调研,建立企业问题需求库,筛选、整合、组织学院科研资源揭榜挂帅解决问题。将企业技术攻关转化为科研立项、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实现了学校科研方向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科研和教学良性互动、共进共促。
搭建科研平台,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
科研平台是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催化剂”、产业优化升级的“助推器”和区域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构建多层级科研平台是提升高职院校创新能级的核心抓手。学院科研平台紧扣“应用性、区域性、协同性”科学定位,平台通过校企共建、资源互补,形成了具有行业辐射作用的技术攻关优势。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三级研发平台28个,涵盖了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能源与节能、新材料等区域重点产业,带动了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平台促项目、以项目带团队,实施“平台能级跃升工程+重大项目攻坚工程+科研团队能力提升工程”,两年实现校企联合技术攻关纵横向科研项目200余项,为河北省内外170余家企业开展社会服务190余项,促成横向到账金额1700余万元,攻克关键核心技术5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科技成果转化50余项,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科技创新保障源
制度创新是保障科研活力持续释放的关键。学院以制度建设赋能科技创新,推进科研“放管服”改革,突破传统科研管理框架,构建“多元激励、包容试错、动态适配”的新型科研制度体系,凸显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2019年起,先后出台、修订《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技术活动认定企业实践方案(试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实施管理规定(试行)》《专职科研岗位设置及管理规定(试行)》等制度30余项;率先在职业院校建立专利申请质量评估流程,同时优化科研服务流程20余项;校企合作研发的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年访问量达5万人次,有效提高了科研管理和服务效率,受到了教育界专家的好评;教师参与科研活动频次连续三年大幅增长,累计服务企业300余家,开展技术需求调研285次,技术培训457次,辐射技术工人5000余人次,设备升级改造78项,研发新产品、新工艺183项,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200余项,技术服务典型案例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推动成果落地,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源
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的成果转化通道是检验创新成效的“试金石”。为实现科研学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同步提升,充分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和社会效益,学院建立了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积极发挥其成果管理、促进技术流通与成果转化、提升学院科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效能,致力打造成为主动连接、深度服务、精准赋能、价值创造的战略运营平台。为更好地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打通实现科研价值“最后一公里”,学院2021年加入河北省高校知识产权联盟,2023年获批邢台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并加入京津冀高校知识产权运用联盟。学院成果转化取得了突破性提升,2024年科技成果转化突破100项,转化率达30.8%,位列河北省前列。一系列服务网点及成果转化专项的获批、联盟加入,标志着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迈入良性发展阶段。
未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全链条“产学研用”科研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