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构建“礼堂—现场—场馆”育人场域、开发“体验式”教学活动、打造“多元化”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了思政课与工匠精神融合的实践路径。
构建“礼堂—现场—场馆”育人场域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起来,坚持“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马克思主义学院把传统课堂移至礼堂、现场和场馆,通过劳模工匠礼堂宣讲强化精神引领,解决理想信念问题;通过工程师现场教学展现技能实操,解决技术标准问题;通过专家场馆解读侧重思维淬炼,解决精神境界问题。
一是劳模工匠礼堂宣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工匠精神贯穿始终,采取创新且高效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起成立“大国工匠助力大思政课建设京津冀职教联盟”,并成功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讲大思政课”系列活动。北汽首席技师张洪超的沉浸式授课,将企业工匠精神具象化为“扭矩人生”的职业叙事,通过“故障诊断”互动,实现技术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同频共振。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和全国劳动模范、2024年“大国工匠培养对象”、国网邯郸供电公司安全总监朱劲雷等为“劳模工匠思政课导师”,共同推进思政课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教学实践。
二是工程师现场教学。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院采用现场教学的形式,强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体现“工学结合”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参观汽车制造厂、同现场工程师交流沟通,让他们直观感受制造业每个环节的严谨与创新,领悟工匠精神,即对工作热爱、责任担当、完美追求,对专业精通、细节执着、工具熟练。这种体验将帮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以“匠心”自砺——在精密制造的细节中领悟严谨,于工匠精神的浸润里培养自律能力,最终在专业深耕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三是专家场馆解读。场馆教学是依托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专业文化空间,通过实物展陈、场景复原与技术交互,在真实历史与科技语境中开展的教学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走进汽车博物馆,将传统课堂延伸至文化场域,让文物承载匠人心语、让科技凝结工匠智慧、让历史唤醒当代匠心。学生通过多维度感官联动,在“眼观形制、耳听匠音、手触匠艺、脑悟匠道”的沉浸式学习中,深刻理解每一道工艺背后的工匠精神。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重构了知识图谱,更通过文物修复案例解析、传统技艺模拟体验等环节,将“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精神、“偏毫厘不敢安”的严谨态度、“薪火传守初心”的传承意识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实现“知识习得、工匠品格养成”的双重跃升。
开发“体验式”教学活动
为了上好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强调“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感悟工匠精神。学院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开发了一系列“体验式”教学活动。在影视作品中关注细节,在实践劳动中掌握技术,在读书会活动中运用实践,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一是观看影视作品,在剧情中寻找工匠精神。课后,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观看一系列有关工匠精神的影视作品,如电影《百鸟朝凤》。该部电影以唢呐为媒介,讲述了主人公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传统技艺的故事——焦三爷培养徒弟游天鸣传承“百鸟朝凤”绝技。学生通过观看电影,找出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剧情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例如,焦三爷拒绝将唢呐商业化,坚持“唢呐离口不离手”的信条,体现了他“执着专注、对技艺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精神特质。
二是组织学农助农实践活动,在劳动中践行工匠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到郊区农村开展“学习—实践—反馈—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农事技艺,在烈日下反复操作,总结经验教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亲身实践,切身体会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技艺的传承上,更是对职业的热爱、对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三是举办读书会,在活动中涵养工匠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砺匠读书》栏目是以“体验—反思—应用”为闭环的读书会,强调“体验到了什么”“如何用起来”,让学生将文字转化成自己的经验。在阅读《天工开物》时,学院教师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把知识变成可操作的技能,从书中“工序拆解”思维出发,优化日常流程。例如,冲泡一杯茶,教师针对每个步骤提出“如何做得更好”,并让学生实际操作改进后的流程,深刻领悟“精益求精不分领域,工匠精神是把每一步做到极致的行动”。
打造“多元化”评价体系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强调教学评价要追求客观性、准确性与全面性,只有综合运用评价方式,才能达到此目的。
一是评价目标多元化——以工匠精神为灯塔。评价目标多元化是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标尺,在不同领域、不同维度中寻找“卓越”的共通性,践行工匠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摒弃了单一的量化指标,形成多元目标,将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作为思维的底层逻辑,进而指导学生实践。
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工匠精神铸合力。评价主体多元化是通过不同主体从不同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关注学业表现与综合素养,学生关注日常互动与团队表现,劳模工匠关注职业素养与精神品质,现场工程师关注实践能力与岗位适配性,场馆专家关注磨砺思想与升华境界,共同助力工匠精神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均得到反馈。
三是评价标准多元化——以工匠精神贯始终。评价标准多元化是对每名学生的过去与现在进行纵向比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的发展变化,营造团结、和谐、奋进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