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历经十年实践,创新构建“三定四建五强六精准”培训发展模式,通过战略重塑、机制创新、能力锻造与质量闭环管理,实现培训到款额7年增长5倍,相关改革经验被36所院校借鉴应用。该模式以系统化设计破解结构性矛盾,为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终身学习提供了实践样本。
战略重塑:“三定”筑牢发展根基
学校将培训提升至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三定”重塑发展框架。
首先,定发展战略。在《学校章程》中,明确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写入发展目标,“十四五”规划单列培训专项,确立“培训业务与专业建设融通发展”的核心理念。
其次,定管理模式。创新“党建+团队”双轮驱动机制,由校党委统筹培训方向,二级学院党组织具体落实,确保育人方向不偏离。
再其次,定运行架构。建立“继续教育学院统筹—二级学院实施—教辅部门保障”三级体系,各二级学院设立专职社会服务副院长,形成矩阵式管理网络。
机制创新:“四建”激活内生动力
针对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打出“四建”组合拳。
建制度体系,全流程标准化管理。出台《培训工作管理规定》等12项制度,覆盖项目立项、资金管理、质量评估全流程,实现标准化运作。
建培训基地,校企共建培训生态。联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行业组织,与玖龙集团等头部企业共建86个职工培训基地,开发“生物技术技能提升”等品牌项目,近3年开展产教融合培训500项。
建激励机制,绩效联动双向赋能。首创“两联动两挂钩”机制,培训绩效与专业(群)建设、教师发展联动,创收与院系收益、教师收入挂钩,激发二级单位活力。
建考核指标,价值导向的刚性要求。将培训成效纳入二级学院年度考核,专任教师评聘设立“继续教育工作”专项指标,形成鲜明导向。
机制创新释放能量。学校获评生物技术类国家“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近7年承接国家、省级职教师资培训项目247项,立项资金7142万元,居广东省高职之首。
能力锻造:“五强”夯实服务底座
为突破服务能力瓶颈,学校实施“五强”工程。强团队:双岗型师资培育。制定《“双岗型”教师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培育能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的教师队伍,建成含教学名师、企业高管等1052人的培训专家库。强课程:模块化与学分互认。开发模块化培训课程包,衔接“学分银行”体系,实现学习成果可积累、可转换。强平台:数字化资源整合。建设培训数据管理系统、乡村振兴教育网络学院等数字化平台,开发课程资源1300余门。强渠道:多元化服务网络。拓展职业技能评价、社会培训市场化等多元渠道,每年服务企业员工、社区居民超2万人次。强硬件:智慧化场景升级。升级智慧教室、学员公寓等设施,打造沉浸式培训环境。
能力建设带来显著提升。学校建成27个培训名师工作室,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质量闭环:“六精准”重塑服务生态
学校将培训全流程细分为训前、训中、训后三大阶段,每阶段嵌入六项精准服务。
训前精准诊断:需求诊断→课程定制→师资匹配→方式优选→场地配置→方案细化。训中精准管控:质量督导→动态调适→过程考核→意见反馈→服务保障→全程归档。训后精准增值:绩效评估→跟踪服务→成果转化→财务结算→个性指导→经验迭代。
这套“3×6”服务矩阵覆盖18个关键节点,形成“个性诊断—定制辅导”闭环。近3年,培训满意度达98.2%,学员返岗后技术应用转化率提升37%,学校入选国家教育部门“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
模式成效:从校园实践到范式辐射
“该模式直击高职院校培训工作的结构性矛盾,通过系统化设计实现‘育训并举’的真正落地。”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专家评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种聚焦产教深度融合、服务终身学习的创新实践,正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鲜活样本。目前,该模式已产生良好效应:
经济效益方面,规模质量双突破。培训到款额从2017年的931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4855万元。
社会价值方面,提升国家战略服务力。开发乡村振兴课程包46个,培训农村技术骨干5600余人,相关经验被多家权威媒体专题报道。
改革辐射方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淄博职业技术大学等36所院校应用该模式,团队受邀作经验报告12场,辐射高校200多所。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探索证明,当培训从“边缘任务”变为“战略引擎”,高职院校不仅能更好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更能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