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地铁穿梭于这座千年古城。作为标志着巴基斯坦进入“地铁时代”的首条地铁线路,橙线项目不仅改写了这个南亚国家的城市交通史,更承载着像艾力·阿尔卡姆这样的年轻工程师的梦想。
在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现场,头戴安全帽的艾力·阿尔卡姆正站在一群新入职的同事间,自信地为他们开展技术培训。他的自信,得益于中国的“鲁班工坊”职业教育。
2018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局携手,在这里播下了职业教育合作的种子——巴基斯坦鲁班工坊。
这是天津在海外建设的第5个鲁班工坊,也是在上合组织国家建设的第2个鲁班工坊。从此,中国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先进的技术技能跨越喀喇昆仑山脉,为“中巴经济走廊”输送本土化人才。
几年间,一批批巴基斯坦青年,通过这一“技术之桥”拥有了更加闪亮的人生,艾力·阿尔卡姆也怀揣梦想,来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交流学习。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现代技术知识,希望以扎实的技术技能作为最好的“毕业证”。
2020年春天,艾力·阿尔卡姆作为巴基斯坦鲁班工坊首批毕业生,毕业仅半个多月后,就正式入职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
两年前,他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再次踏上了天津的土地。他激动地说:“从中国学到的技能,是一把打开未来的钥匙。”
更多的鲁班工坊,正在成为跨越山海的“技术驿站”。
自2016年起,在教育部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大力支持下,天津率先创设“鲁班工坊”品牌,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模式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目前,天津市已在亚非欧23个国家建成24个鲁班工坊,累计在海外开展学历教育2.7万人次,实施技能培训11万人次。其中,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鲁班工坊串联起了技能发展之路。
教育,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永恒课题。上合组织国家间,鲁班工坊、上合组织大学及各领域教育培训的深度合作持续展开,教育合作正愈发紧密。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张超,就是中俄两国医学教育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在俄罗斯10年,张超完成了从留学生到研究生导师的蜕变,也深刻体会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14年,张超作为天津医科大学第一个赴皮罗戈夫俄罗斯国立研究型医科大学公派留学的留学生开启了旅俄生活,并在毕业后顺利留校、带起学生,继续攻关肿瘤干细胞及骨转移研究项目。
2020年,与俄方共同推动共建的天津市“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俄恶性肿瘤骨转移癌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者和留学生通过这一渠道来到中国交流学习。
“在俄罗斯学习和教学的经历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专业技能更加扎实,我很高兴能为中俄两国的医学合作贡献力量。”张超说。
从巴基斯坦橙线项目里传承着工匠精神的鲁班工坊毕业生,到中俄医学研究领域里饱含两国共同智慧的科研项目,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合作成果,印证着跨越国界的教育合作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滋养。